孔子(前 551——前 479),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人们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因而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等方面,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余人,其中比较优秀的就有七十余人。一部《论语》记载了他的丰富的教育实践,完整地总结了他的教育思想,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这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进展,起了积极作用。今日,通过学习他的教育言论,而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和自己的教育行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一。他的言论中透出“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孔子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经验如何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思”是达到理解的必要手段。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就不能消化,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另一方面,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而只是凭空去冥思苦想,那就会一无所成。因为所学的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看来,在“学”和“思”这两方面,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