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并非“粉丝”加工厂论教育改革 学校是知识殿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假如粉丝不控制自己,用“个人崇拜”向未成年下手,将会给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近日,在网传视频中,一名疑似幼师身份的女子大喊“佳佳老师男朋友是谁”“谁最帅呀谁最帅”,一群孩子整齐回答:“王俊凯”。涉事早教园工作人员回应称,视频中的女子确实是早教园前几年的一位幼师,因“工作态度不好”被辞退。 虽然疯狂追星的教育工作者只是极个别,但其一旦影响到孩子,危害性不容小觑。就个人而言,年轻老师自己当“迷弟迷妹”无可厚非,但不能把“个人崇拜”带入校园,高调组织学生为自己的偶像应援,不仅损害了老师形象,也背离了职业道德。 追星作为一种在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根源在于偶像满足了他们特定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有学者认为,个人的兴趣假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疯狂追星就是其中的一种。假如老师不能在个人偏好和老师职责之间建构清楚的边界,不能做到公私分明,就可能导致个人偏好凌驾于老师职责之上。现实中,没有哪一位家长希望自己孩子从小就花精力去追星,耽误学业,假如粉丝不控制自己,用”个人崇拜”向未成年下手,将会给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职业底线不能破,理性之“圈”不能出,饭圈(粉丝圈子)不能圈一切。为了缩减与学生们的代沟,为了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老师们在教育过程中并非不能运用饭圈文化;假如把握得好,饭圈文化的正向价值有助于激励学生们更好地成长成才,也有助于减少优质教育内容与“新人类”之间的隔阂。可是,一旦老师忘了初心,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越界,夹带“私货”,将自己的兴趣偏好强加给学生,就会让教育走偏错位。 每个人可以拥有多个社会角色,当粉丝和做老师并不矛盾。只要有学生存在的地方,老师就应该保持对职业的尊重和敬畏,用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律和自制。将学生变成追星应援的工具将学校变成为明星应援的粉丝加工厂,显然需要规训与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