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1•教学内容《月相变化》这节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第三章第 2 节的内容,第三章的内容是有关自然系统的宏观层次,属于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教材依据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过程,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组织编排的,即以人类身边的地球开始,到宇宙深处的星系结束,本节体现本章以人类为中心的取材思路,探讨月相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注重落实科学探究的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材接近学生的生活,注重生活经验,重视知识更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验探究贯穿始终。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时有规律的,可以借助观察来发现。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观察在了解科学事实中的重要性;通过收集有关月相变化和农历的资料并交流,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3•教学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4•教学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5•教学方法观察法、模拟实验法。6•学情分析关于地球与宇宙的知识,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最难的是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它们的运动却知之甚少,没有知识基础,所以必须要有直观的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的辅助帮助他们理解。7•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师生共同创建科学氛围,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乐趣。本节课设计的系列学生活动,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从而有效地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建构,这样的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8•教学准备圆纸片、笔、剪刀、月相变化记录纸、一半涂色的球、课件等。9•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意图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 分钟新课导入以苏轼的词导入,集中话题,激发兴趣。这节课,我们从一幅图画开始,大豕看上面,这是一轮圆月,那这轮圆月会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农历每月十五、十六号)除了这轮圆月以外,大家还见过其他形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