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书心得体会 1000 字 【读书心得】 “窄窄的小路上积着浮土,人走过,尘土飞扬,直冲人的鼻子”“小腿上到处是被咬过后肿起的红疙瘩,有的刚刚结痂,有的痂被抓掉,往外渗着血水”“没油的时候,捣上几个杏仁,在锅里一炒一擦,就有一点儿油花,再倒进土豆南瓜,还挺香的”“胆粪、担麦把肩膀压得又红又肿,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合上书,这一幕幕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无法消散。在梁家河的这七年知青生活中,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克服了过来,还积极为人民做实事,带领全村人民改变贫困面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这三方面: 一是坚定信念,团结群众。刚到梁家河时,习近平和这里有种距离感,更因为“面包喂狗”事件而强化。他感到苦闷和孤独,甚至当了一次“逃兵”。但当他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他转变了思想,决心扎根农村,由被动变为主动,找机会往群众里钻,带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团结观”,融入群众、融入梁家河,带领着全村人民谋求更好的生活。我作为苏州石油分公司的一份子,更应该积极发扬这种团结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常常到油站倾听一线员工和顾客的”声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做实事,这样员工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客户也会更加满意我们的服务。 二是求知若渴,笃学不倦。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习总书记一刻也没有忘记学习。去梁家河时,他带了两个箱子,里面装满了书。“砖头一样厚的”书,他吃饭也看,放羊也看,晚上不睡觉也看,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精神、思想上的养分,甚至跑 30 里路只为借一本《浮士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痴”。除了向书本学,习近平还向村民学做饭、缝纫、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打坝,不仅自己掌握了生活技能,还将梁家河的玉米亩产翻了一番。对于从事财务工作的我来说,每年都有相关的财务知识在更新。我不能仅仅满足于之前学到的知识,而是应该不停地汲取新知识,与自己的岗位相关政策保持同步。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同时我还要向周围的同事学习,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三是攻坚克难,永不放弃。面对恼人的跳蚤、贫困的物质条件、低产、能源不足、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习总书记非但没有抱怨,反而默默地接受这艰苦生活的磨练,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带领全体村民一起打坝造田,建沼气池,治理神车沟,打甜水井,成立铁业社,办代销店,经过十次才成功说服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