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上大学之前,大学是一盏很亮同时很远的灯,同学们好像在黑夜里,除了这盏灯,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清,大家只顾朝着灯跑。上了大学,好像天一下亮了,灯被淹没了,周围的东西却清晰了,才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可学可比。一、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很多高中毕业生,到了大学以后,很久都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归根到底就是他们还活在高中的生活里面。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同学关系的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容易产生诸多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期望值过高引起的失落心理这是一种对自己某种行为后果或境遇与预期相差甚远而感到失望的一种消极心态。其产生与两种因素有关:(1)感到学校或专业不理想。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影响很多新生情绪的消极心理。刚入校的新生往往自认为,由于高考发挥不好或志愿填报不当,自己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产生对高考结果的失落感,上这所大学只是一种无奈,不是自己理想的选择,是抱着权宜之计来上学的。甚至是带着沮丧、遗憾和无奈等复杂情绪入学的,也有的学生在考虑退学或转系、转专业,根本谈不上有学习的目标与动力。大多数新生由于对录取学校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导致对前途的茫然、失望,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2)所上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差距太大。高中时代,老师为了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给大学生活赋予了许多神奇的色彩,使学生将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很浪漫、神秘和多姿多彩。加之新生对学校的优势特色不了解,入学后发现现实并非完全如此,或感觉与想象中相去甚远,这种差距使得大学新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而且新生往往容易从校园环境等表面现象对学校的实力做出评判。过高的期望值与大学的现实生活反差较大,导致部分新生入学后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感。二、环境生疏诱发的防心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上大学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新的天地;面对的是一些口音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的新同学。由于彼此之间的不了解和怕吃亏上当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起初不少同学之间都有一种相互设防的防心理,习惯于用假面具把自己伪装起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三、目标失落导致的困惑心理茫然心理,也可称之为“目标缺乏症”。目标具有动力、导向和激励作用,中学阶段,学生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与强烈,即一切围绕高考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