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说课稿 逯东辉一、老师先出示教学目标,1 能记住人类的直系祖先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2能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3 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和终点,并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教学目标二、试卷分析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本次考试试卷,本次七年级历史考试,考试范围 1-14 课,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由于教学进度较慢,没有讲到考试的地方,造成一些试题,学生不会做,同时由于学生书写不法律规范,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造成学生普遍得分不高。七七班最高分 35 分,最低分 4 分,说明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需要加强培优补差工作。三、考试数据分析平均分 19。18 分 18。73 17。44 18。2 15。94 16.89 及格人数 7 人 4 人 1 人 5 人 0 人 1 人 班级 七七 七八 七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 平均分 18。82 15.33 17。9 16。21 16.06 17。7 及格人数 4 人 0 人 6 人 7 人 3 人 3 人 让学生知道这次考试的各班情况,找到差距,奋起直追,逐步缩小差距。四、评讲试卷老师出示答案,学生进行改正老师重点讲解一些错题、难题2。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进入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 开始应用铁制农具 B 推广农耕技术 C 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 确立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主要抓住关键时间“六七千年前”,人们当时进入农耕时代, 开始饲养家畜制作陶器,ABD 都是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顾选 C 1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A 分封制的推行 B 百家争鸣的活跃 C 铁器牛耕的推广 D 合纵连横的开展 解析:主要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句话的意思,分地后,由农民耕种,积极性大大提高,分封制开始于西周,与题干不符,百家争鸣主要是思想方面,合纵连横是战争时期的政策,与题干不符,故选 C 20,张骞通西域后,许多西语物产开始传入中原,这些物产有( ) ① 葡萄②胡萝卜③汗血马④水稻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解析:此题,用排除法,水稻最早种植于河姆渡居民,是中国特有的,不是西域传到我国的,故排除④,选 A 选择题方法总结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直选法。 2。排除法,排除其中一个选择项,即可选对. 3。选择项对比法,对比四个不同的选择项,找出差异,找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