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讨论0.引言 一般而言,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环境中,通过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讨论主要有二个学派:一是以新古典产权学派,主张企业的剩余索取和剩余控制权应当由出资者单方面享有,另一种是利益相关者学派,主张企业所有权应当由出资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分享.与前者相对应的、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宝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与后者相对应的主要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是基于企业理论的选择,同企业目标多元化一样,受企业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企业是一个多元利益的组合体,其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一个多元化协调、多层次结合的有机体系.假如仅仅因为股东是企业产权的所有者,而提出股东财宝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确立多元化协调、多层次结合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回顾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 20 世纪 60 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进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进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加,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西方学者真正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事情。1963 年,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的戏,斯坦佛大学讨论小组受此启发,利用另外一个与之对应的词“利益相关者”来表示与企业密切关联的所有人。他们给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假如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虽然这样的界定是非常狭义的,但毕竟使人们认识到,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就是为了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学家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详细的讨论,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