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德之我见从古至今,历代教育家、成千上万的教学工作者都试图用自己的言论阐释“师德”。他们说,师德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师德是“润物细无声”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师德是爱心,是耐心,是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坚守……而我想,以“一颗强大而有温度的心”言传身教,这就是我对目前我所理解的师德最完美的概括.七年前,当我真正站上讲台,才心酸地发现,原来,这里的孩子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拥有一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最可悲的莫过于,当我怀着一腔热情,试着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试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感化每一位“问题学生”,而对方却毫不领情。我第一次觉得老师是多么孤独的职业,隔着三尺讲台的距离,却无法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那是我才刚开始接手那个班的时候,班里每次读书几乎都只有四五位同学肯开口,常常是读着读着,那仅有的几位开口读的同学就在“从众”心理的号召下停了下来。记得那时我用充满感召力的声音告诉他们,“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心灵强大的人.一个优秀的人应是更多地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而不是轻易地被别人所影响。只要是对的、积极向上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就如老师,只要这班里还有一位同学想听课,老师就一定会坚持备最好的课,尽力把最好的知识传递给你们。想学习的同学,请勇敢地用你的读书声告诉老师,你们想学习!”后来,不仅原有的那几位同学坚持下来,还有更多的学生在我潜移默化的感召下,渐渐习惯了开口读书,我的那个班,成为学校读书声最大的班。不因学生的基础差而改变自己最初的态度,恰恰是最可贵的师德,也是心灵强大的体现。从教多年,我逐渐地体会到教育学中的“春风化雨”一词的含义,是的,我们老师也许并不能走进每位学生的心,也许对每位学生的感化都是艰难而曲折反复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但我们至少要懂得时刻坚持以一颗诚挚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一个贪玩、懒惰而又十分淘气的孩子,很让人头疼。他在课堂上的自觉性非常差,从来不仔细听讲,总会骚扰旁边的同学。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常常不做作业,即使做了也是乱写一通。而且他常常和其他同学打架,进办公室成了家常便饭。科任老师都认为,这孩子基础太差,而且缺乏最起码的上进心,看来是没什么救了。通过电访,我了解到了他的家庭情况,才知道他其实也挺可怜的。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婚了,他判给了他的爸爸,可是他的爸爸要赚钱,所以常常在外面,没时间管他,而且他爸爸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