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摘要:融真情于理性的数学课堂,能切实可行地提高教学质量,能行之有效地防治“恐学症”、“厌学症”,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情感 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等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根深蒂固的重认识、轻情感的现状。从智力角度入手,改进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是近些年来教学改革的主线,且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教学实践表明,仅从智力因素入手,其发掘的潜力是十分有限的,相反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个性、身心健康得不到和谐的发展,厌学情绪不断滋生。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取背道而驰,而且最终也不利于知识的获得与掌握。据《教育文摘周报》登载:广州市青少年研究所随机抽取了 500 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问题之一是“你认为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调查结果:40、2%的学生答“耐心引导,懂得教育学生,明白学生的心”,23%的学生答“能与学生交朋友”,18、9%的学生答“幽默,有修养,品德高尚”,只有 4、5%的学生答“学识渊博”。可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具有爱心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学学科严谨、抽象、逻辑性强,被很多学生认为是高不可攀、枯燥难学的,于是望而却步,甚至放弃数学。产生这种真正根源是情感的匮乏,是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数学教学要钻出“刻板、枯燥的死胡同”,就得加大力度引进情感因素,让学生情系数学,情满课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感的激发是培养兴趣的先决条件。如何通过情感的激发,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这一学科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让教材吸引学生数学教材内容不如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感恣意,但是每一条定理、每一个公式,每一项知识成果的背后无不凝聚着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的汗水和智慧;蕴涵着他们探索知识历程的成功与失败、艰辛与欢乐;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经典故事。再者,教材内容又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阶级和时代的要求编写的,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志。而教育者在编写教材体现某种意志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