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及其演变历程的研究一 、引言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其行为方式、创新思维、性格特点、道德素养等都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作用力,而影响其行为、思维、性格与素养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即是其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现状与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社会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有着独特意义。本文将在清晰区别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从性别、年级、学生工作、家庭环境等方面出发,探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鲜明特点与演变,以求为提高全民素质,发展特色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现状(一) 作为素质教育重点,备受关注二十世纪 80 年代中期,素质教育的提出引来了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并通过各种测试工具与调研方法,对其进行各方面内涵的研究与测评。后来,随着国家相关文件与政策的陆续出台,社会各界更加投入了时间、精力与人力对此加以探索,虽然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涵盖范围广度不一,使用工具大不相同,未能达成一致的论调,但总体成果颇丰。(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概念混淆心理素质水平高低与心理健康程度确有较强的联系,但二者并不能等同。心理素质是中国本土的词语,更重视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特点与综合承受能力,许多学者偏向于将心理健康情况(包括学生与生俱来的智力因素、身体素质以及其人格动力)来替代对心理素质的描述与评价,来评定其心理状态的水平、层次、质量与发展。区别二者极其重要的一点,心理素质的描述多是将个体放置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在问题情境、冲突情境等有着矛盾产生的环境中来进行对比与衡量。(三)研究理论与实践联系薄弱由于相关研究理论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故而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缺乏具体措施的的制定与实施,并没有切实的与日常教学工作及校园文化传播相融合,明确的措施指向才能有效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等,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一)自主性与依赖型共存大多数学生在脱离多年将学习作为一切中心之一的环境,开始一种新的、多样的生活模式时,对独立的追求心理开始迅速扩张,身体的成熟、朋友圈的扩大、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独立等改变使得其认识能力的深化,自主性增强,但受到年龄、思想、文化环境以及长期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家长、老师及朋友的依赖感依旧较强,主要体现在渴望获得更多的目光与关心,期望得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