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经典》教育课题讨论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发扬传统文化的基因,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量化要求。然而在 “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考试分数,忽略了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培育,使得一些孩子们道德渐渐缺失。此外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流行文化,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少孩子在文化素养上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焦虑、自私、好逸恶劳。如何让他们在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滋养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则显得十分必要。另外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用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则更显得十分必要。于是我们学校在原有《走进国学〈弟子规〉,从根培育好习惯的讨论》课题讨论基础上,确立了“国学经典教育”讨论的科研课题,意在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国学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操行评价有机结合,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课题是在我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基础上分设出的子课题《蒙学经典教育讨论》意在从低年级学生入手,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育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二、讨论现状综述国内外国学教育讨论成果很多,但系统的从小学教育阶段起步,将“蒙学教育”与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紧密结合,有效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还刚起步。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育讨论》课题组,开展了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与考试模式讨论,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讨论成果,预示着国学教育教学将成为升学考试,人才培育和选拔的重要内容。国学教育走进课堂,走进高考,走进人的一生必将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的动向,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仔细实施完成的重要任务。本课题中“蒙学经典”指的 是《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等著作中的经典语句,对教育的长远目标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转变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蒙学经典讨论的落脚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使他们在家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少年,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讨论依据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讨论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 0—13 岁。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