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思路 3 篇 第一篇 1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终身体育概念的提出树立了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重大改革,然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对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存在不足。[1]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培育大学生健康体魄、坚强意志、道德修养以及社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的进展状况决定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改革方向。体育运动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应贯穿于人类生命始终。终身体育的进展应根据时代和运动者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大学体育教育的关键在于灌输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年龄及身体素养的运动,具备体育学习的能力。即在不同的生理进展阶段及现实条件下做力所能及的运动,发挥终身体育的作用。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终身体育教育大多数停留在培育学生体育技术方面,在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层面尚有不足。我国学生体育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育阶段,基础教学不法律规范、不完善,学生对体育知识不了解,使得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对体育的认知仍停留在初级水平。大学生对体育有限的认识决定了我国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只能以选项课的方式进行。即学生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该体育项目的基本运动方法。通过学习相关运动,激励大学生积极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方面的进展。这样的体育教育方式对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较为欠缺,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能力的培育,因此,对于提高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和学习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主体和客体错位的现象。大学体育课程应具有完善的课程设计,除了应包含体育技术、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内容外,还应考虑大学生心理和生理进展状况及规律。此外,体育课程的设计还需要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进展的实际状况,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育学生的体育素养。大学体育课程需要平衡知识、学生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体育潜能、适应经济社会形势需要的课程。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老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体育实践的承担者。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认识到我国大学生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非常贫乏,假如在教学中仅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老师教学为辅的方式会使师生双方都陷入被动状态中,最终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显得力不从心,老师也不能完成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