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法意义讨论论文 摘要:《思想品德》教科书(试用)及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分别是在当前新课改前后浙江省 3—6 年级使用的小学德育教科书。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两套教材中呈现的教学活动形式,发现两套教材在教学法方面存在差异,与新课改前《思想品德》(试用本)相比,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的教法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道德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德育教与学方法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法设计 一、意义与目的 教材教法设计是一定的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其最终基础又直接涉及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倡和教学过程的变革,教材教法设计也在经历着相应的改变。国家教育部于 2001 年 6 月 8 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小学 1—2 年级“品德与生活”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并以此作为小学 3—6 年级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社会知识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采纳核心课程的设计框架和跨学科的编写模式。它反对单纯的或说教式的品德教育,强调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社会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或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关系,接受公民教育。在此背景下,小学德育教材教法设计的变革势在必行。而《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实验教材的推出,就是这方面努力的一个积极尝试。 本文试以此次课程改革之前浙江省使用的《思想品德》(试用)(3—6 年级)教科书和课改后浙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3—6 年级)为探讨对象,通过两套教材所要求的教学法的比较,旨在讨论新课标前后小学德育教材教法设计的主要特点并评估其对学生的学习和进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对象与方法 如上所述,本讨论主要以新课改前后浙江使用的《思想品德》(试用)(3—6 年级)教科书和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3—6 年级)为探讨对象(以下分别简称为“原试用教材”及“新课标实验教材”)。之所以没有把 1—2 年级的教科书作为讨论对象,是因为新课改前浙江省 1—2 年级思想品德学科与语文学科合二为一,没有单独的《思想品德》教科书,而新课改后 1—2 年级品德与生活单设,教科书也单独编写,所以为便于比较,在此不作为本文的讨论对象。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两套教科书的分析比较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及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状况,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