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规程的编制在生产过程中,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设计技术要求,需制订必要的工艺规程,以利于安排生产。零件加工的工艺规程就是一系列不同工序的综合。由于生产规模与具体情况的不同,对于同一零件的加工工序可能有很多方案,应当根据具体条件,采纳其中最完善(从工艺上来说)和最经济的一个方案。1. 影响编制工艺规程的因素a) 生产规模是决定生产类型(单件、成批、大量)的主要因素,也是设备、工夹量具、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等的选择。b) 制造零件所用到坯料或型材的形状、尺寸和精度是选择加工总余量和加工过程中头几道工序的决定因素。c)零件材料的性质(硬度、可加工性、热处理在工艺路线中排列的先后等)是决定热处理工序和选用设备与切削用量的依据。d) 零件制造的精度,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以与零件图上所指定或技术条件中所补充指定的要求。e) 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是决定表面上光精加工工序的类别和次数的主要因素。f)特别的限制条件,例如工厂的设备和用具的条件等。g) 编制的加工规程要在既定生产规程与生产条件下达到多、快、好、省的生产效果。2. 工艺规程的编制步骤工艺规程的编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a) 讨论零件图与技术条件。如零件复杂、要求高,要先详细熟悉在机器中所起的作用、加工材料与热处理方法、毛坯的类别与尺寸,并分析对零件制造精度的要求,然后选择毛基面,再选择零件重要表面加工所需的光基面。b) 加工的毛基面和光基面确定后,最初工序(由毛基面所决定的)和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在某种程度上由光基面决定)已很荆楚,也就能编制零件加工的顺序。c)分析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在已拟的加工顺序中增添光精加工的工序。d) 根据加工时的便利情况,确定并排列零件上下不重要表面加工所需的所有其余工序(带自由尺寸的表面的加工、减小零件质量的工序、改善外观的工序、不重要的螺纹切削等)。这一类次要工序往往分配在已设计了的主要工序之间(或与之合并),也有时放在加工过程的末尾。这时必须考虑到,由于次要工序排列不当,在执行中会有损坏精密加工后的重要表面的可能性。e) 假如有限制加工工艺规程选择的特别条件存在,通常要作补充说明,以修正加工的顺序。f)确定每一工序所需的机床和工具,填写工艺卡和工序卡。g) 详细拟定工艺规程时,必须进行全部加工时间的标定和单件加工时间的结算,并计算每一工序所需的机床台数。但有时把已拟订好的工艺规程作某些修正(例如个别机床任务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