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法制建设进展路径讨论 【摘要】能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从上个世纪开始便饱受世界各国的关注,20 世纪 70 年代更是因为作为重要能源之一的石油而发生两次资源危机。我国对于能源政策及法律的讨论历史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的讨论着重强调能源供应的保障,与当时的经济进展形势密切配合。但过于注重能源供应的政策讨论导致了此类政策分散于能源产业的单一行业之中,如煤炭行业、石油行业等。这使得能源法制进展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能源政策及法律体系,缺乏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能源法制建设在我国任重道远。对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可持续能源政策,加强能源政策法制化,开拓并完善能源政策进展的法律路径。 【关键词】能源法;绿色生态;协调统一 一、能源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 能源法(energylaw)作为调整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从开发到使用再到经营管理的法律法律规范的总称,具有调整能源范畴内发生的各类社会关系的功能。能源法律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法律规范能源开发,促使能源利用的高效化、合理安全化,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类别给能源法律分类,可以分为:石油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法律的构建历程总体而言由三个阶段:第一,改革开放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进展以计划经济为主,法律制度亟待构建,体现在能源领域,便是能源法律体系初步构建。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能源的短缺问题,大量开采利用能源为薄弱的经济基础提供进展根基,如 1985 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征集办法。多数能源法律法规以意见、办法等法律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体现,不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这一阶段比较具有贡献意义的法律建设有 1982 年国务院制定颁布的《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3 国务院年制定颁布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 1983 年国务院制定颁布的《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第二,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20 世纪末。这一阶段我国经济进展有了显著的进步,能源法律制度建设也有了新的突破,许多能源法律方面的单行法律制定出来,行政法规也随之出现。如《电力法》、《煤炭法》之类的单行法律,以及《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第三,21 世纪初至今。进展至 21 世纪初,我国已经走上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之路,对能源的需求达到了新高度,原有的能源利用方式带来的环境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