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伦理师德建设论文 一、师德建设专业伦理路径的提出 老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学识、广博的知识学识,还应具有将这些学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以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老师的学识、才能和人格魅力,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和热情。这是每个高校专业老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或应体现的专业精神。而要使每个老师都能发挥出教学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与老师师德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我们常常看到高校中存在着的许多不良师德行为方面的共性问题,如老师爱岗敬业意识淡漠,对学生成长漠不关怀,一些老师只管自己上课,不关怀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对学生的违纪现象装作看不见;师生关系疏远,老师很少主动关怀学生,与学生更缺少沟通,上完课就走成为更多老师的习惯性行为,所以老师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师生感情疏远,老师对学生很难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老师缺少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教学缺少潜心钻研精神,很少有独立见解,只是以机械记忆和照本宣科等方式授课,造成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也是造成学生逃课这一不良行为愈演愈烈的根源之一;为人师表不明显,老师自律意识不强,随意调课,上课接打手机,对学生态度强硬,高高在上,这些行为都在削弱着老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关注师德行为,改善和提升老师职业道德水平,正在成为目前高校打造高水平老师队伍,治理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 一直以来学术界在不断讨论关于师德方面的内容,国家也一再强调高校老师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法律规范,要以身作则,身先示范,发挥师德楷模作用,但是收效并不明显。而且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致力于将师德纳入老师评价系统中,以通过约束老师不良师德行为来提升或促进老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提升。而从操作层面来看,仍然呈现的是以老师职业道德法律规范内容来法律规范老师行为。似乎师德建设已成为一个瓶颈,无助于改善高校老师教学面貌,也无法科学地衡量师德水准。为此,有些学者讨论与借鉴西方的老师专业进展的伦理思想,在探究老师专业进展中,提出老师专业道德提升的伦理思想,显示了师德进展通过专业化路径得以自觉实现的理论,对探究我国师德建设的路径应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老师专业化真正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1966 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老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