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讨论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身体素养与运动能力逐年下降,从中能够看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一定不足。为了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质量,参考相关调查资料及实地考察结果,归纳出目前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实施策略。建议通过改变教学观念,调整课程结构,以及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育:公共体育;质量提升策略 在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提出“目前我国中学生体质水平在 20 年下滑趋势中已经有所回升,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仍然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在 50 米往返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项目中,运动能力和指标甚至不如中学生”。这一情况极大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不足,为此本文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进行讨论,深度挖掘影响公共体育教学的根本因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公共体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根据《全国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高校体育课作用的定义,已经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功能。文件中指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锻炼学生身体为主要目标,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体体质增强、增进健康、提高运动素养,是高校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根据 2024 年我国教体艺相关文件《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具体要求:“将学生体质健康状态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第一指标”。可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是为在校学生提供体育教育,培育其运动能力,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课程。 二、影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相关文件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要求明确,主要以学生身体素养培育为目标。但从多数高校针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测评来看,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运动指标较低,甚至多数学生出现比高中时期还要低的运动水平。体质健康检测结果逐年下降,已经客观反映出高校体育课程的严重缺陷。影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是:1.学生主观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参加热情普遍不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82.55%的学生以猎取学分为参加动机,36.75%的学生属于被动参加体育锻炼,7.25%的学生表现出对体育课程极大逆反心理[1]。由于并非出于体育锻炼加强身体健康的客观目的,学习热情与运动意识并不明显,以至于出现应付课程和老师普遍现象。尤其多数高校学生自主运动意识欠缺,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