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与回归路径摘要:公共艺术教育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涵养、发掘大学生制造潜能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凸显。文章对90 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提出了回归路径。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教育异化;回归路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公共艺术教育及其独特作用愈来愈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地讨论和反思,使其真正成为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涵养、发掘大学生制造潜能的有力支撑,成为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手段。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实效分析为了解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课题组于 2024 年 6 月至 10 月,对宁波市 4 所高校非艺术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500 份,回收 435 份,有效回收率为 87%。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 37.9%,女生占 62.1%;文科学生占 52.4%,理工科学生占 47.6%;城市户口学生占 45.3%,农村户口学生占 54.7%。调查活动使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1.190 后大学生艺术素养情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0 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比较积极的审美观与艺术观,具有比较明显的艺术偏好。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四个艺术门类中,音乐是大学生最为喜爱也最为擅长的艺术门类,而喜爱和擅长舞蹈、戏剧的人数相对较少。对于中、西方艺术,大学生更喜爱中国艺术;对于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大学生更喜爱古典艺术。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优于艺术技能水平。调查结果还表明:90 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文科生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明显高于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处于较高水平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文科专业、女生、城市户口、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接受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且时间较长的人群。关于“影响艺术素养的主要因素”,有超过 50%的大学生认为是自身的兴趣,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被排在第二位,学校的艺术教育被排在了第三位。这表明,大学生并没有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提升艺术素养的最重要因素。1.2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评价分析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二是各种校园艺术活动。宁波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公共艺术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