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路径讨论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代转型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适应后MOOCs时代人才培育需求而进行的转变。育人理念的模糊、师资结构以及课程体系的不完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代转型的现实依据。后MOOCs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转型路径可以结合网络技术应用的优势,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导向,优化师资结构,建设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关键词:MOOCs;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代转型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和各高校的重视,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后MOOCs时代的教育新理念与网络技术的应用给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带来了解决方案。 一、后MOOCs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新方向 (一)学科地位转型:从大学学科边缘走向中心。___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展素养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然而,目前无论是理工类大学、师范类大学,还是综合类大学,在人才培育过程中都更注重专业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养教育。因此,需要转变高校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学科中的地位。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向往:“在一个比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更好地组织起来的社会中,艺术不是远离日常生活而是被社会群体所广泛地欣赏,艺术将成为社会的共同生活的标志。”[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部分学科有所不同,它是普及美的教育,是高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与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高校通过开展公共艺术课程,为大学生建立与美沟通的桥梁,让大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评价与创作,为学生树立美的意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如此重要作用的学科不应该成为学校的边缘学科,而应该逐渐走向核心学科的位置。由此,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地位,使其从学科边缘走向中心位置,对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培育大学生审美品味具有重要意义。(二)教育理念转型: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多数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是以理论教育的形式进行的,多以艺术概论与艺术作品欣赏为主,很少给学生开展艺术基础技能培训类实践课程,极少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这样的公共艺术课程不仅无法起到培育大学生艺术素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