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理念与路径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系开始从主体性关系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实形态,对于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新媒体环境下,要提升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效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互动沟通、创新网络载体。 【关键词】新媒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24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讨论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 2.87 亿,新增青少年网民 1028 万,增长率为3.7%,青少年在家里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达到 89.9%。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深化到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仅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班团建设”“新媒体+学风建设”“新媒体+核心价值观培育”等一系列新的命题,考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应变能力。2024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积极应对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紧要任务。与此同时,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塑造良好的学风,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人生观教育、成才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进展之魂。”开展学风建设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提升教育实效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分析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对象、客观环境等要素发生的变化,根据学风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树立科学的理念,最终达到推动学风建设的目的。基于此,本文拟借助主体间性理论,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所发生的转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特点与主体间性的新理念,提出新媒体环境中推动学风建设的思路与具体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变 互联网技术应用所导致的信息传播泛化,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传统主客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