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研讨会综述 2020年5月16-17日,由西北少数民族教育进展讨论中心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高校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经验沟通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来自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的部分专家及百余位师生代表分别在网络会议客户端与现场参会。研讨会围绕高校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实施路径等做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分享了各自高校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 西南大学副校长靳玉乐教授做了题为“大学应主动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进展”的主旨报告。他提到,西南大学通过实施教育部委托的“西藏教学改革支持活动”项目,在西藏部分地区开展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老师进展”“学生学业负担”“老师幸福提升”“数学素养”等专题调研。通过问题梳理、经验提炼、课堂诊断、课题申报指导、1对1帮扶以及“西藏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宣传、申报、评审等工作,积极推动西藏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调研发现,西藏基础教育质量偏低,理科问题尤为突出;老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如性别、年龄、族别等),部分老师素养亟待提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凸显,学生睡眠严重不足;高海拔地区学生学习进展面临巨大压力;教学不法律规范现象普遍,应试教育现象突出等问题,是困扰西藏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的主要问题。要积极开展基于西藏教育实际的老师培训,全面提升老师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在藏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实施力度;强化中小学法律规范办学的意识和行为;尽快制定符合西藏实际的中小学生“减负”实施方案;逐步实施高海拔(非边境)地区异地办学。他在报告中指出,西北师范大学的服务地方的经验也值得其它高校借鉴和学习。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做了题为“重申现代教育公共性———兼谈贫困地区民族教育”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教育进展所面临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质量与公平的问题,实质上与其所承载的公共性理念、价值嬗变以及话语表达紧密相关。它既可以描述教育进展的基本脉络,也可以系统地揭示出民族教育进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与当下困境,为重塑其教育公共性、建设公平优质的少数民族教育提供理论和价值依据。无论是现代公共教育最早发端的西方国家还是后发的现代国家,其教育的公共性在价值层面都表现为实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加强社会动员和团结、消除或缓解阶级冲突等,而公共学校教育则是实现现代民族国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