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讨论 一、引言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参加“中国进展高层论坛 2024”时表示中国 600 多所地方高校将实现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转型进展的迫切形势下,教学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院校的生源、生机、进展空间和进展前景。因此,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学生注意力提升的视角下,探讨民办本科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之道是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在转型进展过程中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头等大事,是地方民办院校积极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创新计划)的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鉴于此,笔者认为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广阔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加性。本文以高校最难实现学生注意力提升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及实施、教学考核、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探讨 X 学院的思政课如何通过应用型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加性,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案例分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毛中特,是高等院校四门政治公共必修课之一。我们通过大量的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和授课实践发现,X 学院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极度排斥,对这门课程的价值认同感较低,认为这是一门无用的课程。教学内容空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学形式以老师讲解为主,考核方式为传统的期末考试定论制,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学生迟到、缺课、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考试作弊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鉴于此,我们从课程定位出发,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设计实施与考核评价。1.课程定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四门思政公共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旨在通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现实,了解各自专业所涉及的行业领域进展现状和趋势,培育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做好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进展进步的准备,从而实现培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国家和社会、增强对党大政方针的理解认同、关注行业的进展、提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