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老师分类评价指标讨论 随着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展,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成立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可以有效提升高职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校每年会对老师进行教学水平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纳的是定性分析和单项因素的评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很高的主观性,导致评价的结果不够精确和全面,不能很好地反应教学的实际情况,老师对于评价结果也有很多的质疑。教学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课堂教学也具有模糊性,因此在教学评价时要将这些因素一并考虑进去。在进行教学评价指标的讨论中,基于模糊分析下的老师评价被各科老师接受,同时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设定对老师进行分类评价,可以将老师的教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等综合进来,让各科老师可以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学校为老师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依据。 一、高职老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目的不明确。目的是行动的导向,老师评价的目的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讨论,但是在老师评价依旧缺少明确的改进意见。同时由于各科的进展速度也不尽相同,也没有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而对老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缺少一定的指导,在老师的评价目的上显得不够明确。在高职院校老师评价中采纳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分类评价让评估结果更具有准确性和针对性,各专业的老师也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为高职院校的进展奠定良好基础。2.评价过程沟通少。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老师评价时往往只是根据评价体系的指标单方面进行评估,不会和被评估者进行沟通,即便评价结果有了更新也不会及时反馈给被评估者。同时,不管怎样的评价结果被评价者也不能有异议只能接受,但是却得不到该评价结果应有的改革方案及措施。高职院校的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没有建立沟通的平台,也不会定期与被评价者进行沟通和沟通,更不会在评价期对老师进行一定的指导,这是导致教学效果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问题,评价指标体系讨论应该对老师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的老师进行教学水平评估,构建基于模糊层次的高职老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要建立在线沟通平台,与被评价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对于教学过程也可以针对性给予一定的指导,让每个老师在评价中期教学能力都有相应提升,这是进行老师评价的主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