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家自秦始战国后期,各诸侯国征战不断,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和平,统一便成为大势所趋。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实行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北取赵国,中取魏国,南取韩国,然后攻取燕国、楚国、齐国,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秦的统一,起初是以武力实现的强制统一,但统一顺应了当时多数人的心理愿望。秦朝政权的建立及开创的各种制度,产生了“大一统”的政治认同,逐渐演化成文化认同,最后成为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天下一家”观念从此深化人心,统一成为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政治目标,统一精神蓬勃而兴。秦灭六国后,并非像后代有些史书所记述的那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是继续扩大领土,分别向南、西、北发起进攻。在南方,南征百越,开凿了灵渠,连接了长江与珠江水系,解决了军粮运输问题,又征发数十万百姓和刑徒南迁戍守边疆,设置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在西南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开始了对巴蜀地区的管理和开发。在北方,北击匈奴。匈奴以游牧为生,善骑射,常常南下抢夺中原民族的粮食和物资,对中原国家边疆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率 30万大军出击匈奴,匈奴向北溃败,“不敢南下而牧马”。为防止匈奴卷土重来,秦又征集民夫和刑徒修筑古代最大軍事防备工程——长城。最后,秦形成了南至象郡、北至长城、西至陇西、东到大海的帝国幅员,奠定了后世中国的根本框架。秦统一全国后,实行的一系列制度为后世王朝所沿用,并且为以后数千年的中国定下了历史基调。在政治上,秦确立了“皇帝”称号,取“德兼三皇,功包五帝”之意,嬴政称自己是“始皇帝”,希图传于万世。由于秦帝国浩劫民力,暴政急政,二世而亡,但“皇帝”称号却一直延续至清代,达 2200 余年。秦帝国中央政府设三公,丞相总理国政,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三公皆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命。地方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其长官的任命、升迁、赏罚由皇帝掌握。官吏世袭制从此废除,有效防止了地方上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诸侯及贵族势力。郡县制汲取周朝诸侯征伐与政令不畅的历史教训,推行中央集权形式的管理体制,自此成为中国地方管理的定制,影响至今,有效维护了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在经济上,秦朝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镒”;铜为下币,单位“半两”。自此,这种外圆内方的货币形制沿用了两千余年。度、量、衡的统一,使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那么。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