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农业社会的悠闲甜美今日 45 岁以上的人大约小的时候都看过而且还记得《小马过河》。在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里,《小马过河》一直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这本只有 15 幅画面的连环画最初是安徽人民出版社 1973 年出版的一套年画,后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成 48 开的连环画,又由外文出版社在 1976年出版为竖 24 开的外文连环画。绘画者为陈永镇。《小马过河》的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匹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没有问题,我刚刚过了河,只到膝盖;可是松鼠说千万不能过,我的朋友刚刚淹死在这条河里。小马只好回去问妈妈,妈妈说只有你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能不能过去。结果小马就勇敢地下了河,过去了。这个故事所陈述的道理在今日看来也基本上是正确的。说它基本上是正确的,是因为我认为在试一试之前还应该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和腿长,不仅仅使用理性的分析,还要有科学的测量,要有数字化的具体结论,只有理性和科学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避开试验的悲剧结果。因为说到底,过了河的喜剧结果还是有一定的侥幸因素的。那个自己呆在棚子里的马妈妈大约是凭自己的经验知道,像它的孩子这样的身高过那条河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所以才鼓舞小马去试一试的。虽然结果是过去了,但是却在科学思维上少给孩子上了一课,那种不管怎么样都要先试一试的做法是欠科学的,甚至是埋藏着相当的危险因素的。这样苛求一则童话里的是非似乎有过分之嫌,不过这种过分恰恰是源于一种把玩,一种将故事过滤了多少遍以后的反复翻阅。之所以能够反复欣赏一本小小的连册,基础是它的美丽——美的画面传达出来的美的信息。这种美丽被当时从来没有美的教育的、完全不懂得美的孩子们本能地抓住了。连环画的画面总是洁净的,即使是写实的,也有一种充分艺术化了以后的生活场景里的洁净;而像《小马过河》这样的童话题材,就更能将这样的特征发挥出来了。这是一种比较直观的“高于生活”,赏心悦目的效果中包含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状态的美好期待。连环画的画面有一种现实在经过绘画处理以后的去粗取精一般的纯净,比现实纯净,是现实的目标或理想,有着现实中所没有的没有垃圾、没有肮脏、没有缺陷的场景,人物关系也似乎比现实中要简单而浪漫一些,更像一个人类理想中的好社会。这是连环画在不期然之间制造出来的一个乌托邦幻象。这种初级也是普及的美术审美效果几乎是天然地打动了无数还喜爱过家家的孩子们,吸引着在现实里屡屡碰壁以后还不同意就在并不纯净的实际生活中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