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学说在太极拳养生中的体现摘要中医经络学说即讨论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太极拳是在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逐渐开展成型的,吸收了中医经络学说,其动作特点能够很好的疏通经络,促进健康。关键词中医经络学说太极拳养生一、“经络”概述二、“经络学说”在太极拳运动中的表达首先,太极拳要求“舌顶上颚”、“虚领顶劲”,舌尖轻轻贴在上颚处,这个动作要求可以有效刺激金津、玉液二穴,使任督二脉相通;“虚灵顶劲”要求是脖子放松,头顶百会穴向上轻轻提起,与会阴穴相连垂直地面,通过两穴位的对拉拔长,有利于任督二脉的贯穿;“尾闾中正”,在演练太极拳的整个过程中,不管是“进、退、顾、盼、定”哪一步法运行时,都要求尾闾的松沉直竖,尾闾的松沉能够有效的挤压“长强穴”,而“长强穴”正是督脉的络穴,能够起到调通任督二脉的作用。其次,太极拳运动要求“用意不用力”、“意念引导动作”、“以意行气”,何为“意”?于志钧先生在《中国太极拳史》中说:太极拳的“意”不是思维,乃是感应,即感而应之。是“意识流”,循行周身,经络之间。如:预备势,意守“丹田”起势,应让“意识流”〔气〕从丹田顺冲脉向上行至手掌的“劳宫”穴。太极拳的呼吸中,吸气时,“意识流”运行的路线是丹田→会阴穴→尾椎→循腰椎、脊背而上→头顶百会穴。呼气时,“意识流”运行路线有三条,1.从百会下行过脸颊,循胸腹正中线回归丹田;2.从脊背延伸到上肢手掌劳宫穴。3.从胸腹下沉到下肢足涌泉穴。其三,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非常注重腰部的运用,要求腰部螺旋缠绕,这是太极拳演练的重要原那么,太极拳理论认为腰的螺旋缠绕可以使气血达于四肢末梢。这正如清代著名武术家武禹襄先生在《太极拳解》中所说:太极拳“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缠绕运动,劲贯四梢”。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经络是以四肢末梢作为终点和起点,和五脏六腑相关的“穴”多数分布于手腕、足背等处。因而,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使人体气血贯穿四肢末梢,充盈各经络穴位;另外,腰部的螺旋缠绕,以及四肢旋转、收展运动,会对人体不同的穴位产生牵拉、拧挤和压摩等作用,从而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其四,太极拳动作特点要求松、柔、沉、静。《太极拳论》中:“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提出“懂劲”一词,太极拳也提出听劲、化劲、发劲等要求,在物理学中并没有劲力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