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宝宝内心需求的诀窍吃饱了心情才会好和身体一样,婴儿的情绪也是逐步开展的。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开展,婴儿的情绪也经历着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识别这些情绪,弄清这些情绪产生的诱因,尽量使婴儿处于正性情绪(如:愉快、兴趣)之中,防止负性情绪(如:惧怕、生气)的产生。新生儿情绪比较简单,主要是痛苦、厌恶、微笑反响,这些反响取决于他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健康状况是否良好。吃饱了,睡足了,他们就愉快,表现为安宁静静睡觉,有时候还会在睡梦中出现微笑反响;相反,饥饿、瞌睡或身体不舒适时,他们就痛苦,表现为哭闹、烦躁,遇到令人不快的不良气味或味道时,他们会以皱眉等反响来表示厌恶。在这个时期,父母所要做的主要是提供婴儿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他的生理需要,也就是吃、喝、拉、撒、睡。内心渴求抚摩沟通2-3 个月的婴儿情绪不再完全取决于生理的需要了,他们开始有社会性的要求,如:需要父母的抚摩,需要与人沟通,而且也有了玩的要求。他们的情绪更丰富,当看到妈妈熟悉的面孔,或者有人面对面地逗他时,他会出现愉快的微笑。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多与婴儿肌肤接触,和他说话,逗他玩,满足他的情感需要。4-5 个月的婴儿手的动作开始发育,喜爱抓握、摆弄东西。这时候,摆弄一件他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能让他产生愉快情绪,而且假如他的活动要求受到限制,小宝宝也开始会生气。例如:把他正在摆弄的东西拿走,他会表现出生气。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满足宝宝对手部活动的兴趣,让他一次摆弄个够。小小年纪分享爱心6 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能够区分陌生人和亲人,表现出对亲人的依恋。这时候,离开母亲或其他抚养者时,婴儿会表现出焦虑、悲伤;与陌生人相处时,还会产生惧怕情绪。这个阶段,父母对婴儿应该给予更多关怀。当婴儿表现出对父母的强烈依恋时,父母要满足他这种依恋感,这样孩子才会有平安感,遇到陌生环境,也不至于过分惧怕和焦虑,同意和别人交往并适应新环境。1 岁以后的孩子会表现出简单的同情心,他会看到别人笑而笑,看到别人哭而哭。这种简单的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根底。同时,看到新异的东西,他会感到惊奇,看到陌生人还会感到害羞。从此时开始,父母要开始培育孩子的同情心,培育他对新事物的兴趣了。出生不久的宝宝,哭泣是表达自己想法的最正确方式当宝宝哭泣的时候,有的妈妈很烦,觉得孩子很磨人。宝宝哭时有的妈妈那么默不作声,该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