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了解地球-精品文档

了解地球-精品文档_第1页
1/5
了解地球-精品文档_第2页
2/5
了解地球-精品文档_第3页
3/5
了解地球地球(Earth)是人类生存的摇篮,形成至今至少已有 46 亿年了。从宇宙空间或月球上看到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圆球,人们习惯地叫她“地球”。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AU),即 149597870 千米。地球与其他行星一样,既绕太阳公转,又绕地轴自转,还随着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的轨道运行。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地球的结构是由不同性质的物质的同心圈层重叠而成的。这些圈层从上而下是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形状为不规则的椭球体,其表面高低不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体积为 1.083×1021 立方米。一、行星—地球地球属于银河系太阳系,处在金星与火星之间,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有一颗卫星。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行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古代各民族的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星空中有五颗与众不同的星,它们在固定不变的恒星背景中游走移动,也就是今日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西方语言中“行星”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星空中的游走者,出自古希腊语。中国古代称之为纬星、五星。中文中“行星”一词出现很早,它也是描述今日所谓的“五大行星”的词汇.不过最初的用法与现在不同,描述的是五星在天球上移动的度数,例如“行星三度百六十七万三千四百五十三分”(《汉书•律历志》)。1792 年日本学者本木良永在翻译哥白尼著作时将“行星”译作“惑星”。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学者还使用“游星”一词来指“行星”。直到 L859 年,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谈天》一书,现代汉语的“行星”首次出现。然而很少有古人能够想到,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颗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一样的行星。科学迈向这一正确的认识,需要解决两个难题:证明地球不是宇宙的静止中心,它在运动;证明大地是个球体。在古希腊天文学家那里,地球是个球体很早就被认识到了。公元前 6世纪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大地是球体这一概念。他是从圆形最完美的哲学理念出发,认为大地和其它天体一定是球体.后来的观测者通过观测月食时的地影,认可了这一观点。大哲学家柏拉图也教导他的学生们说大地是个球体。统治西方天文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了解地球-精品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