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了解的趣知识(三)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即将到来?恭喜你,你是那 1%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地球上 1%的物种还没有灭绝。根据古生物学家的讨论,地球上可能曾经存活过 40 亿种生物,只不过在地球和生物圈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99%的物种都被灭绝并出局了!像这种来自南非卡鲁盆地的恐龙类动物,在 2.51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中几乎灭绝。像这种来自南非卡鲁盆地的恐龙类动物,在 2.51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中几乎灭绝。可以说,在物种大灭绝期间,许多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被灭绝并出局了。这些事件被定义为造成至少 75%的物种在地质上一眨眼的时间内消逝——其范围从数千年到数百万年不等。讨论人员从 5 亿多年前的化石记录中获得了足够的数据,可以确定地球历史上发生过五次这样的大规模灭绝事件,许多科学家认为,我们正处于第六次灭绝事件的中间。大量的死亡是由多重灾难的结合造成的,比如海洋酸化和陆地温度的飙升。虽然这些事件的诱因并不清楚,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遍布整个地区,很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小行星撞击引发大规模灭绝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推测性的:只有一块太空岩石被确定与大规模灭绝有关。每一次大规模灭绝都结束了一个地质时期——这就是为什么讨论人员把它们称为白垩纪末期的原因。但大灭绝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推翻了生态等级制度,在这种环境下,幸存的物种往往茁壮成长,在多样性和地域上呈现爆炸式增长。奥陶纪末期的大灭绝奥陶纪(距今约 4.85-4.43 亿年)是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位于寒武纪之上、志留纪之下,在此期间形成的地层称为奥陶系。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地球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时间:大约 4.43 亿年前原因:在双重打击的第一波灾难中,冰原向前推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洋流,在赤道和中纬度地区造成了恶劣的气候。许多在第一次撞击中幸存下来的物种适应了它们的新世界,却屈服于第二次灾难:一次突然的融化,另一次气候变化和另一次海洋环流的突变。情况有多糟:物种的灭绝率 86%,属的灭绝率 57%。属是此种更高的分类学分类,这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衡量生物多样性损失的指标。灭绝的物种:没有幸存的动物包括大多数三叶虫物种、不少珊瑚和一些腕足动物。腕足类动物是一种硬壳海洋无脊椎动物,如今常被误认为是蛤蜊。长得好的物种:海绵体在奥陶纪末期之后长得很好——这种模式在随后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中重复出现。2024 年的一项生物学讨论表明,这些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