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相传禹原来要根据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史籍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禹死后启根据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伯益作君主。结果却是诸侯也离开伯益的根据地到启的根据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启,随即启即位。此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追尊启为齐圣皇帝。 姒启武观之乱 对财宝和权力的追逐,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国家出现了,但对财宝和权力的追逐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愈演愈烈。姒启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后,他的儿子们又发生了争夺继承权的骨肉相残,这就是武观之乱。 在周代文献中,曾将夏有观、扈和虞有三苗并论 ,其中的扈是有扈氏,观则为武观,或作五观。还将他与尧子丹朱、舜子商均、汤子太甲、文王之子管蔡相比,说是五王 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 ,可证姒武观是姒启之奸子。关于武观之乱的经过留下的记载很少,仅见今本《竹书纪年》中有:(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时代更早的《逸周书尝麦》篇也记述了对这次叛乱的征讨: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卑正夏略。文中的五子当为五观之误。据今本《竹书纪年》启在位十六年。约略可知在姒启的晚年已发生了诸子争立的动乱,季子武观因此被放逐西河。后来,当继任问题进一步提到日程上时,姒武观发动叛乱,效法姒启用暴力夺取继承权,这场权力之争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幸而有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才平定姒武观的叛乱。关于西河之地望历来说法不一,较多说法是在河水之东的晋南或河水之西的陕西韩城一带,还有河南安阳附近的内黄说等。以在晋南河汾之间的可能性最大,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讨论成果也为晋南说提供较多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