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后驾驶行为犯罪化的初步探讨_社会风险近年以来,由于酒后驾驶而导致的交通事故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人们对于酒后驾驶行为的空前关注,许多人认为我国对于酒后驾驶的处理过宽,要求法律加大对酒后驾驶的处分力度,将酒后驾驶入罪的呼声也日渐高涨。酒后驾驶能否入罪已成为目前刑事法学领域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笔者拟从社会实证、比较法及刑事立法政策等方面予以探讨,以求对这一问题予以一个初步肯定的答复。一、实证:酒后驾驶是具有高度社会危险的类型性行为〔一〕酒后驾驶酒是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仅 2024 年上半年,全国就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107193 起,造成 29866 人死亡、128336 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 4.1 亿元,其中,发生一次死亡 10 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就有 12 起。据世界各国统计,30%~50%的道路交通损害事故由驾驶员饮酒后驾车所至。我国交通部门报道,酒后驾车的交通事故率比平常人高出至少 5~6 倍。在所有导致死亡的交通事故原因中酒后驾驶排在超速行驶、不按规定让行和违法占道行驶之后居第 4 位。从 1994 年到 2024 年的 10 余年间因酒后驾驶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1994 年的 2%上升到 2024 年的 4.4%,平均每年以 7.3%的速度增长;导致的事故起数每年以 17.4%的速度增长,导致的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以 13.5%的速度增长。酒后驾驶已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危险性的行为。〔二〕酒精对驾驶能力的影响生理根底酒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麻醉剂,酒精进入人体血液后,会影响人的中枢神经活动并延及到运动神经和末梢神经使手足的活动缓慢其运动的及时性、准确性、协调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驾驶人的体力、推断力和协调能力也会相应下降。1、酒精影响视觉和触觉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的外围视界可达 180 度,酒后视觉角度将会缩减。喝得越多,就越无法看清旁边的景物,抓不准目标,看不清车道线,对光的适应性也会下降。饮酒后,驾驶员视觉和触觉功能受到损害,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讨论发现,酒精对周边视觉、任务力、反响时间、耐受紧张能力、接收和整合信息能力都有影响。当血中酒精浓度(简称 BAC)为(40~60)mg/100ml 时,眼睛快速扫视的反响时、速度、准确度都会受影响。酒醉时,运动物体的视觉信息传入明显减少。另外,驾驶员饮酒后,大脑由于酒精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