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文化名人与中国近现代编辑进展史讨论【摘要】南社文化名人在中国近现代编辑开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对中国传统的编辑思想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使编辑出版行业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变革的助推器。南社文化名人摒弃了传统的雕版技术,努力探究新的出版技术,且引进国外先进的机器排版与印刷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效率。另外,南社文化名人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新兴报业的开展,且对近代书局的开展、佛学典籍的编纂和讨论以及闾里文化的编纂与开展,都作出了重要奉献,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业的转型。【关键词】南社文化名人编辑出版刊印社会变革【基金工程】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讨论会“第七届编辑学讨论基金资助课题”〔2024ZC07〕讨论成果。在 2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传统出版业,经历了由手工抄写、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开展,曾领先世界出版业许多年。但到了明清时代,由于晚期封建政治制度的僵化和固步自封,全面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开展,使得中华文化包括出版业也渐趋落伍。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传统出版业虽已非常成熟,却未脱胎换骨,未能步入机器印刷的新时代,因此不可防止地落后于资本主义列强国家的出版业。[1]1840 年,英国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在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的同时,也给中国输入了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和新的教育模式,洋学堂纷纷出现,老师与学生对书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出版业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遂开始向现代出版业转型,出版机构纷纷采纳国外传来的新设备与新技术,编辑并刊印出大量适应社会文化需要、传播科学的通俗读物,以及适应社会教育需求的新式教科书,这就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转型找准了开展方向。[2]南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团体。初创时只有17 人〔同盟会员居多数〕,不久会员迅速普及全国,竟开展到千余人,网罗了当时文化界和知识界的多数精英分子,成为辛亥革命期间影响巨大的文化大军,被誉为同盟会的宣传部。[3]南社文化名人在中国近现代编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南社的著名文化名人,如柳亚子、高旭、陈去病等,都曾从事过报纸、期刊和书籍的编辑工作,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报纸、期刊和书籍,鼓吹革命,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对辛亥革命的产生起了重要的舆论准备作用。[4]辛亥革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南社成员继续利用编辑工作,从事革命文化的宣传,产生了苏曼殊、曹聚仁等一批在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