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中要善用数字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过这样一句话:“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亦曾讲过:“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由此可知,一定数量的度是保持事物一定质的依据;表示一定度的数量的数字,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尺度。因此,在历史中,不仅应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质的归纳和推断,而且需要进行量的权度和分析。现行历史教材编写中运用很多数字,如垦田数、赔款数、割地数,这些数字都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些数字所表示的量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假如教学中只是将这些数字轻描淡写地读一读,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背一背,显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也无法体察蕴藏在数字中的深刻含义。如何让教材中的数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1 换算换算,即对那些难以具体感知的、认识的数量,进行形象化的折算。如1901 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它的赔款数字是 9.8 亿两白银。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将这个数字进行折算:9.8 亿两折合旧制就是 6000 万斤,即 3 万吨;以每人平均挑 25 公斤来计算,这些银两就需要 120 万人来挑;学校有 2400名学生,那么就需要有 500 所这样规模的学校。这不是在挑沙石泥土,而是白花花的银两!清政府就这么把白花花的银两无偿地奉献给对方。通过细致的换算,具体的比较,启迪学生的思路,感染学生的心灵,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赔款的巨大掠夺性给中国人民的巨大负担,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之情。2 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数字很少受到时空、形式、趋向等外界因素的限制,一般均可进行纵横比较。《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款 2 亿两白银,再加“赎辽费”3000 万两,共计 2 亿 3000 万两,这是一个什么数字呢笔者在讲课时列出 2 组数字,一是当时日本的年收入只有 7000 万两,二是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总计 8000 万两。那么,整个赔款就是清政府全年总收入的将近 3 倍,比日本全年总收入的 3 倍还多 2000 万两。通过这种比较,让学生感到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一笔赔款数目,也反映出清政府的无能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贪欲本性。3 图示教学中运用简洁的文字列成各种形式的图表十分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为了揭露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严重经济危机,教材中引用 2 个数字:“1937 年,‘法币’100 元能买两头牛,到 1947 年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在教学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进一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