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探究摘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着眼于学生整体进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着起步晚、进展快、体制多元、深刻触及教育灵魂等特点。随着监测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必将形成科学完整的监测评价体系,对教育改革和进展的作用会日益增大。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现状;趋势“监测”即“监管检测”,有动态跟踪之义。其基本特征呈动态、定量、定期和多次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着眼于学生的整体进展,既要对比课程标准、测试学生各学科学习的达成度,又要对学生身心进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艺术素养等进行监测。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相关因素的监测,即监测者把学生进展的状况与学校、老师、家庭、宏观社会环境状况做出关联性的分析,了解影响学生进展的各种因素,以便于教育决策部门调整教育政策,从而稳定和提高教育质量。一、背景与起步1982 年,中共“十二”明确了教育和科学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重点地位。这种战略地位的确立,为中国教育改革与进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986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教育进展讨论中心”,这是国家教育宏观决策的讨论咨询机构。该中心设置的教育政策评估讨论室,就是专门评估教育政策的实施状况与效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参考的部门。在改革的大趋势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权力的下放,国务院于1993 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进展纲要》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包括决策咨询讨论机构、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证书机构等,发挥其参加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因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陆续出现了教育评价的中介组织,其中包括对教育政策的评估,如江苏省教育评估院、辽宁教育评估事务所、广东省教育进展讨论与评估中心。从 2024 年起,上海市各县区相继成立教育评估所或评估中心,直到 2024 年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这些机构通过各类评估与监测,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二、现状与成就1.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以 2024 年 9 月中编办批准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为标志,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机构正式形成。这个机构成立后,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各学科的评价队伍,建立了全国性的多级的数据采集网络。202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