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组织管理中个体作用的变化探析摘要:从组织理论的视角,对大学组织管理中老师和学生等组织个体的作用进行探析,阐述了在组织理论的不同进展阶段组织个体作用的变化与进展,并以清华学堂人才培育计划为例,说明个体在组织进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组织中的个体为大学进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且由于组织个体作用的不断加强,大学所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关键词:组织理论;个体作用;大学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国内外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变。社会经济的进展、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教育规模的扩张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环境的剧烈变化不仅刺激着大学这一高等教育组织的生存与适应,同样也激发了大学组织中个体的主动性和制造性。在此,“个体”主要指的是大学中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在大学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中发挥了最为主要的作用,同时也给大学带来了其他多样的元素。一、组织理论的进展与大学管理中的个体作用(一)理性系统对于组织个体的管理与制约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组织管理理论的理性系统产生和进展的时期。理性系统关注理性精神和效率目标,采纳理性的管理方法、管理原则和组织制度,关注组织结构的建立,确立目标和组织的正式化。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即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法律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对于企业中的个人,泰勒认为人是自私的、懒惰的,假如不设法制约,就不会努力工作,企业就无法提高生产率。把理性系统理论应用到大学管理中,所形成的教育组织及其组织行为也具有了“理性”、“效率”的烙印。泰勒的观点认为,为了提高教育效率,应该建立严格的、标准化的、合理的学校教育质量标准、老师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学生的进展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财政预算与决算的控制方法[1]。法约尔也有相似观点:建立系统的、理性的、科学的管理原则,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依照理性系统观点,在教育管理中,假如要完成教育目标,那么无论老师、职员和学生等等所有教育组织的成员和个体,都需要有绝对服从的精神,这似乎并不吻合教育本身的规律。高等教育中,大学的成果、魅力和制造力,必须基于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无法仅仅从个体的敬业服从的品质中展现出来。理性系统理论符合其生长的时代进展需要,也是企业组织的实践总结,但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它不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