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小表弟——非洲蹄兔打开文本图片集两种小动物共栖一处,似乎在挑战一条铁律:两个相近物种不会同处一个生态位。这是一种小动物。早晨,它们从岩石缝里爬出来,享受温暖的阳光浴,时间可长达数小时。白天,它们外出觅食,但觅食的距离和时间都很短。其余时间里,它们都藏在深深的岩石缝里以躲避阳光的炙烤。到傍晚时分,它们再次出来晒太阳,然后回到岩穴睡觉。这是一种冷血动物吗?非也,它们是哺乳动物,被叫做“非洲蹄兔”。非洲蹄兔兼具了爬行动物的某些特点:代谢率较低,体温波动较大。有趣的是,这里所说的非洲蹄兔并非一种动物,而是两种动物——岩蹄兔和黄斑岩蹄兔,二者的物种关系很近,同属于蹄兔科岩蹄兔属。根据动物学原理,两种物种关系很近的动物不会同处于一个生态位,这是一条铁律。可是,科学家发现,岩蹄兔和黄斑岩蹄兔的物种关系非常近,但它们却共栖一处。这是为什么?反“竞争排外原则”14 年来,动物学家罗纳德·巴里一直都在津巴布韦的马托博丘陵地区观察讨论非洲蹄兔。巴里的讨论兴趣原本是北美小型哺乳动物,如白足鼠、北美鹿鼠和南部红背鼠等,这些小动物生活在美国东部的落叶林里,共栖于一个生态空间。但是,当他在津巴布韦马托博山区看到两种不同的蹄兔肩并肩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画面时,他的讨论兴趣发生了变化。动物学上有一个假说,叫“竞争排外原则”,认为假如有三个物种被命运安排在一个生态位,那么其中一个物种就会等待另外两个物种之间展开竞争,待其中一个物种打败或取代另一个物种后,前一物种便会与剩下的这个物种在生理上产生分化,或两者之一发生变化,或两者都发生变化,从而减弱两者之间的竞争,使之能和平相处于一处。那么,在南部非洲,岩蹄兔和黄斑岩蹄兔这两种非常接近的物种为什么会同居在一个生态区域?这就是巴里希望搞清楚的问题。越长越小蹄兔也被生物学家戏称为“大象的小表弟”,因为分子学讨论证明,蹄兔、大象和海牛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三者再加上已灭绝的新蹄兔科,共同构成了近蹄类动物,在形态上的相似性,比如足趾指甲较短,缺少锁骨,雄性没有阴囊(睾丸缩在腹腔内),缺少阴茎骨等,也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哺乳动物,有一条普遍的进化规律,叫“柯普法则”,即:随着时间推移,哺乳动物的进化趋势是朝着大型化进展。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哺乳动物的个头越大,捕到的猎物越多,或者躲避食肉动物攻击的能力越强,因而能更好地保持体温,生育更多的后代。但是,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