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社会性、社会化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一)社会性的含义—— 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为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的心理特征,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 (二)社会化的概念分析1 、动态过程 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过程 2 、条件 : 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 3 、社会化的内容: 学习社会知识、获得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行 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等。4 、社会化的目标: 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使其成为 独立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注意与以下几个概念的区别:• 常识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教育• 人文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习性与处世的行为态度。 • 通过儿童的所有活动领域来进行,并需要结合诸多教育力量来达成。 二、社会性发展的动因儿童自身因素 (一)气质 (二)性别 ……同伴交往攻击性抚育性亲子关系 外部因素(一)家庭 (二)学校(教师)(三)同伴(四)大众传媒(五)文化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一)社会文化 文化是指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和。包括衣食住行等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以及哲学、道德、风俗等中的思想方法。 1 、同一文化圈的人们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倾向。2 、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家庭结构,进而影响儿童对依恋对象的选择与人际关系。3 、文化通过社会氛围直接作用于儿童。 (二)家庭的影响家庭的结构与类型 (三代或两代、完整与残缺)父母的教养方式 (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家庭生活心理氛围亲子互动(三)学校(幼儿园)的影响主要是教师的影响: 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个性性格 交往与行为方式 教师威信与教师期待 对儿童的态度评价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师特征及其机制1 、教师自身特征( 1 )教师性别对儿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