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德育的关系讨论(二)【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理想人格概念,回顾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学家对理想人格与德育关系重要论述,引发出“教育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导人”的过程的思考,并分别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导人”三个过程入手阐述了其对老师理想人格的要求。【关键词】老师理想人格德育1 前言老师的理想人格是老师高尚师德的直接体现,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是老师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老师的人格魅力,以及由这种人格魅力辐射、积累而成的学校传统与文化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规章制度,任何道德说教,任何奖励和惩处手段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深刻理解、掌握老师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意义和方向有助于老师做好德育工作。2 基本概念对于人格,不同学科从不同视野,以不同的方式就其某一维度或侧面下了不同的定义。人格学是从整体上讨论人格的,它所下的定义涵盖了人格的全部本质、内涵和外延:“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思想和行动的综合。”此定义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人格是全面整体的人,它既包含人的内在品质,又包含人的外在行为实践;第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具有持续性和一致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是相对的稳定,整体是变化的整体,所以人格具有可塑性;第三,人格是有特色的个人;第四,人格是一种内在动力组织,是人们行为实践的推动力量;第五,人格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吸收社会思想和行为法律规范的结果。理想人格是指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养及行为方式适应社会进展需要,能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和理想,并为人们所普遍推崇和肯定的人格模式。理想人格的设定、宣传和推广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事关社会进展的导向和目标,意义重大,因此每一社会群体都应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和推广。老师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其理想人格的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3 老师人格与德育的关系老师崇高的人格修养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前提,在德育工作中,没有老师个人人格魅力的渲染,一切道德行为法律规范、空洞说教都只能流于形式和空疏。对于教育工作和老师人格的关系,各国教育都有精辟的论述: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老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德国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慧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进展、培育和教育好,他就不能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