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创新讨论摘要:《机械设计基础》的传统模式不能满足新工科建设的需求,对课程进行创新,采纳转变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工科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可以使该课程在新工科建设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与专业性的作用,多层次促进新工科的建设。关键词:新工科;机械设计基础;创新0 前言新工科建设源自国家在新经济蓬勃进展的时代背景下,为工程教育强国,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而于 2024 年提出[1]。新工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为了培育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机械设计基础》是为非机械的工科类专业开设的一本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范围广泛,环境、能源、建筑、化工、电子、控制等工科专业普遍开设,往往是工科专业本科生接触到机械类相关知识的少数课程之一,是培育新工科人才所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创新现状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培育新工科人才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国内高校对该课程的创新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与实践。包括对课程教学的讨论[2]、对课内实验建设的讨论[3]、对引入项目化教学的讨论[4]等多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并在不断的进步中,“多样化”与“卓越型”是建设目标中频繁出现的词汇,既包含了对人才知识结构深度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广度的需求[1]。而《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具有全面的知識体系与经典而又稳固的教学方法,也具有深度与广度的特性,使之成为工科类专业的经典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在很多方面给予新工科人才提供大力支持。但过于全面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有限的课时量、占绝大多数课时量的教室内理论讲授显然难以适应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最显著的表现是学生通过该门课程应当掌握机械类基础知识、原理与设计方法,能认识现有机械,以及更进一步进零部件单选型与设计,但实际上学生往往在面对实际机械类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在遇到新工科建设中的校内课题、课题、创新创业等项目时无法有效参加,既不能完成项目,也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2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解决的问题经过对学生学习状况与参加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以及成果的分析,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存在以下问题,不利于新工科人才的培育:(1)掌握课程的程度与有效参加新工科建设的矛盾:《机械设计基础》的知识体系是极其庞大的系统,其设计理念是依托合理的设计方法,进行原理设计、技术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