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科整合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培育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进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制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课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舞蹈、品德等结合在一起。这些学科所表达的形象,大都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音乐与不同艺术学科的综合是把音乐包括舞蹈,美术,等内在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音乐课程设计往往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效应。音乐与舞蹈综合。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与舞蹈是亲热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进展具有重要价值。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舞蹈语言辅助音乐教学培育学生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涵,借助优质的舞蹈创编激发学生表演和创作的热情,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实践能力。如教学《侗家儿童多欢乐》,让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旋律,以及歌词来创编舞蹈,体现出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欢乐情绪。这样,通过舞蹈赏析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也提高了音乐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舞蹈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使音乐课堂也更加生动、活跃了。再如,音乐欣赏课中与历史民俗相结合,教学时把历史知识及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复习了历史知识,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如教学《国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歌曲的诞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诞生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 1935 年,由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样既能培育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景仰,又培育他们的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的道德情操。总之,艺术课程中的综合不是音乐和美术、舞蹈、语文等学科的机械叠加,而是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只要我们能够转变观念,不断探究,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就能更好地体会新课标的理念,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为音乐教学服务,提高音乐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