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牡丹亭》(1) 从戏曲角度讨论明清女性接受史,不能不关注《牡丹亭》。因为,在封建礼教高压和个性解放思潮涌动的变奏下,《牡丹亭》所讲述的女性故事,正成为那个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象征。立足性别讨论(gender studies),考察《牡丹亭》及明清女性接受问题,无论对于讨论中国戏曲文化还是讨论中国女性文化,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 宗法制时代的中国封建社会,从主流上讲,是在皇权专制和礼教训条制约下而不乏禁欲“”主义色彩的。 禁欲 的刀子长期以来冷冰冰地阉割着世人的生命活力,把他们推入深深“”的 性恐惧症 中。这种来自男尊女卑社会的道德禁忌,落实到不同性别群体身上,往往表“”“现出宽严迥异的不平等来,于是在 男女授受不亲 之外,又有了专门针对女性的所谓 女”“”子十年(岁)不出 、 女子出门必拥其面 (《礼记?内则》)之类说教,连抛头露面也成为闺门大忌。在此背景下,男子在性追求上享有优先权从来都得到社会认可,古代层出不“”穷的 凤求凰 故事中,男方总是像狩猎者般步步占先且自视为天经地义,其缘由盖在此。跟男子在性追求上处处占先的肆无忌惮形成对比,女性对此则往往心怀恐惧、面露羞耻乃“至充满着负罪感,如西方女性主义学者指出: 在涉及到由自己主动引起并经历过的性激”“动时,首先就会出现女人对其性欲所感到的恐惧和羞耻 ,也就是说, 对于女性来说,性……”欲往往充满一种负罪感。女性性欲往往是一块黑色的大陆[1] “”可是,跟西方历史上的 文艺复兴 遥遥呼应,1598 年诞生的明传奇《牡丹亭》偏偏把“”“”“”叙事重心放在展示女性 情爱 这个 黑大陆 上,旗帜鲜亮地跟 把人禁杀 的陈腐礼教对着“”干,从而拆穿了长期以来正统文学关于 良家妇女 没有主动性欲的虚伪道德神话,大声呼“”“”唤着 有情之天下 的到来。出自汤显祖这位 中国的莎士比亚 之手的该剧,以其对人类天性和女儿情怀的诗意展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那个思想启蒙和个性解放时代的一面旗帜、一个象征。翻开长达 55 出的《牡》剧,从《惊梦》到《寻梦》,从《写真》到《幽“”“媾》,相关的警语妙章比比皆是,你听: 为诗章,讲动情肠 、 因春去的忙,要把春愁”“”“”“漾 、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 、 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 、 这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 单则是混阳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