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反省;综合创新一、几个概念的阐述文化是一个包括广泛内容的综合体,它既是历史传统的积累,也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最早是指统治者对天下人以文教化,与以武力征服相对立。《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规律,以明了时序的变化,又必须观察人伦社会规律使天下人均能遵守文明礼仪,做到行为符合法律规范。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与“现代化”、“现代文化”相对应的。传统文化属于过去,属于前现代化的那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为依托的社会形态,是从过去的历史进展而来的。传统文化的观念、原则、形式、体制等等,都带有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实践活动的特征和印记。而所谓现代化,首先就是要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传统文化里面走出来,制造一种新的文化世界。就是说,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抵抗。因而,现代化一开始启动,就面临着与传统文化的尖锐对立、矛盾和冲突。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地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现代化开创了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因此,现代化是一种“宏观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全新时代。在现代化变迁中,将制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全新的文化形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立、对抗、冲突,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文化矛盾。这个文化矛盾在中国近一百多年历史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特别明显、特别尖锐、特别激烈。二、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开的,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近代以来的文化反省先后共有四次:第一次文化反省,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承认自己在枪炮、技艺、练兵之法等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在政治体制、礼仪文化方面认为不必向西方学习。当时处于领导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为应付“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论的核心精神就是不改动国家的根本的传统体制,以西学来弥补中学的不完美,因此,它仅限于学习西方文明的表层的东西。更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