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学的文化审美透视草原文学是草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最敏感的神经和最活跃的细胞,它积极参加草原文化传统构建的同时又不可避开地受草原文化及其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并以审美的形式体现它们。一、草原文学的文化风貌首先,从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层面看,草原文学具有明显的草原文化的形态特性。从根本上说,草原“牧业就是由自然、牲畜(家畜)、人(牧人)三者构成的生存方式”。因此,草原文学基本上都取材于自然、牲畜和牧人的生活,并通过三者的关系反映牧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愿望和审美理想。然而,草原民族的生存方式并非只有游牧业一种,在长期的历史进展过程中他们还制造并进展了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与此相适应,草原文学的文化内涵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反映狩猎生活、游牧生活、农耕生活的作品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从内容上看,多数作品都具有应用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审美性与启蒙性相统一的品行。它们不仅带给历代草原人民以美的享受、心灵的陶冶,同时也担负了传授、启蒙的使命。由于草原游牧民族中文字产生相对较晚,加之他们长年过着居无定所的游动生活,他们的文学形式也有了自己的特色。在古代,主要靠口耳相传的各类民间口头文学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抒发喜怒哀乐之情。从古代草原文学史看,民间文学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只有到了近代以后,书面文学才取代民间文学跃居文坛主导地位。在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中,记忆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程式化是最便于记忆的模式,因此,在草原义学中,像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祝赞词、民歌、说书故事、好来宝等高度程式化、类型化的民间文学形式特别发达。另外,从古代诗歌谣谚到现代诗歌,诗歌这种擅长于表达激情的韵文形式也特别发达,这与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阿尔泰语系语言的特点不无关系,从《蒙古秘史》开始又形成了韵、散相间的文体传统,直到近代叙事民歌一直都在沿用,这说明草原民族对韵文形式喜爱有加,甚至连散文形式的叙事文体也较难摆脱韵文表达方式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草原文学因体裁和题材的不同,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抒情。这与草原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草原民族在无文字的时代,在部落与部落之间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中,主要以便于记忆的押韵的韵文形式传递信息,沟通思想,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传统。因此,草原文学历来以抒情的韵文作品为其主打形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