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神话--中国钧瓷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窑。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我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宋汝窑无纹片是唯一传世杰作,是台北故宫十大国宝之一。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唯独这件水仙盆釉色匀润,通体无纹,椭圆形盆,侈口,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官窑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官窑洗粉青梅花杯宋官窑粉青鬲式炉定窑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先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宫收瓷器税;定窑也是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它也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个巨大瓷窑体系宋代定窑孩儿枕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尚没有发现。通盖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双耳三足鼎钧瓷活着的神话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名人曾用“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十窑九不成近年来,钧瓷经常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和各国元首,世界各地收藏大家也将其作为珍品竞相收藏。豫象送宝1997年香港回归河南省赠送的礼品高1997毫米象征着“吉祥瑞应,太平有象”之意的钧瓷大花瓶,现在收藏在香港回归厅。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分别被指定为唯一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长城鼎世博鼎:2010年,上海世博会外事礼品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镇垕,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镇垕大刘山下最为集中。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尊贵名声,;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