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课堂更应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 王合建 3 月 24 日,县教研室小学组一行来到我校检查指导开学以来教学工作。这次活动时间为一天,听取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的 9 节课,随后开展了评课活动。通过评课,不仅给授课老师传授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更给全体老师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点就是:平堂课堂更应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 教导处安排科学老师周长青提供一节科学课。作为蹲《科学》学科的领导,我参加了课的设计。因为时间特别紧(上午说的,第二天就要讲课),这位青年老师显得有些担心,生怕自己讲不好,于是主动找到我帮忙选课、设计教学过程。我将教材翻了个遍,感觉五年级这一册内容都不好讲,大部分都是些“科学讨论”课型,征求她的同意,最后选定讲“金属”一课。这一节属于典型的“实验课”,比较好讲。在设计教学时,我考虑到时间紧,加上听说教研员这次来就是进课堂听家常课,于是,我就没对教学过程过多的考究,甚至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抛之脑后了。我把自己的思路给周老师讲了一下,她也觉得挺好。这样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能顺利的完成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于是,她就自个去忙开了,备课,准备材料。我也没多想了。 第二天,教研室龚老师到实验室听了这节课,我当时坐在旁边陪听。教学倒是顺利的结束了,学生理解了“金属的共同特征”。但我看到龚老师并没有喜悦的表情,而且笔记本上写了许多旁批。据我多年的了解,这节课他一定很不满意。 评课时,龚老师以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剖析了这节课。他说到:“今日的教法,学生虽然学到了知识,但学生学的并不主动,学生是在老师的指挥下完成实验的,但是为什么要做这几个实验,学生并不清楚。这种探究是一种被动探究,这样的教学,仍然是过去《自然》课的搞法。老师没有关注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没有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长期这样教学,学生的科学素养怎能提高?” 几句话说的我和周老师十分惭愧。接下来,他又从头帮忙设计教学过程。从情景的创设到认知矛盾的激发,再到对问题的预测,到实验的设计……,让我们对这节课又有了崭新的认识:原来一节课里包含着这么多隐性的东西,老师只有善于挖掘,顺应学生,精心设计,才能使课堂精彩,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听的心悦诚服。他评完课后,我道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我说:“这节课因为时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