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时间和位移整体设计 本节结合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时间和位移,为下一步学习速度奠定知识基础.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情景入手,让学生逐步认识描述质点运动的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矢量等概念的含义和区别.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采取“基于问题学习”模式,创设多样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总结知识. 对时刻、时间间隔的教学,包括对路程、位移概念的理解,采取“情景贯穿”的教学方法,要比逐个解释名词效果好.尤其对位移这一矢量的教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矢量语言,感到不习惯是很自然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有向线段表示矢量的直观、形象的特点,联系实际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矢量相加的法则.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积极体现新课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教学重点 时间和位移概念.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2.理解位移.时间安排 2 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区分时刻和时间间隔. 2.掌握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知道位移和路程的不同. 3.知道矢量和标量的定义及二者的区别. 4.知道直线运动的路程和位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观察作息时间表. 3.了解标准运动场的跑道规格.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在某标准运动场上进行 1 500 米赛跑,上午 9 时 20 分 50 秒发令枪响,某运动员从跑道上最内圈的起跑点出发,绕运动场跑了 3 圈多,9 时 25 分 28 秒到达终点.如图 1-2-1 所示.图 1-2-1 教师设疑:起点到终点所花的时间是多少?起跑和到达的时刻分别是多少? 学生讨论并交流:该运动员从起点到终点所花时间为 4 分 38 秒,起跑和到达的时刻分别为 9 时 20 分 50 秒和 9 时 25 分 28 秒. 教师点评并追问:运动员跑过的路程是多少?他的位置变化如何? 今天我们就来正确认识时刻与时间的区别,以及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 点评: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导入,自然、生动,能有效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