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设计思想】1.知识体系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新课程物理必修 2 教材,第 4 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本章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课标的要求是: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知道向心加速度。教学重点是“向心力大小与 m、r、ω 的关系”;难点是“理解向心力的概念;解公式a=rω2 和 a=v 2/r”。2.教学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流程为:◆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验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 F=mrω2或 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a=rω2或 a=v2/r,顺理成章,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便于学生接受。 ◆根据因材施教,设计反馈练习,保底拔尖的原则,练习题力争层次化、系统化,保证量与质的适变性。另外,根据生活情景来创设题目,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的确切含义,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上述公式的含义。 (4)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等能力。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创设一定的学生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索向心力 F 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程序一:趣味实验→呈现课题→观察分析→构建概念→指导实践程序二:提出问题→猜想探究→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推理拓展反馈应用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 m、r、ω 的关系 2、难点:(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公式 a=rω2 和 a=v 2/r。 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实验探索法 四、教学媒体:同大小的橡胶球与铁球、细线(以上没两位学生一组)、高脚杯和玻璃弹珠、向心力演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