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科目物理课题行星的运动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了解观察的方法在认识行星运动规律中的作用;2. 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科学价值,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中 k 值的大小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二.过程与方法1. 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描述自然追求简单和谐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科学价值,培养他们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从空间分布认识开普勒第一定律;2. 从速度大小变化认识开普勒第二定律。教学难点:1. 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 2.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应用。教学准备课件演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同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行星运行的轨道有怎样的特点?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球以及其他星体都绕地球运动。它符合人们的直接经验。日心说则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似乎与人们的生活经验不相符经过长期论争,日心说战胜了地心说,最终被接受。无论地心说还是日心说,古人都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很神圣,认为天体的运动必然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学生经过老师引导,思考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通过生活中常见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通过联系之前已知的知识,思考行星运动的规律圆周运动。行星运动果真如此吗?讲授新课:(1)开普勒定律【教师引导】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 20 年的时间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如果假设行星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假设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才能解释这种差别。他还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其他规律。开普勒分别于 1609 年和 1619 年发表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