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父母心急更易帮倒忙 一、无效嘱咐型 案例:王女士的女儿今年高三,在某重点高中就读。女儿读初中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全校排前十名。上高中后周围的同学学习成绩都很好,她一下子从前几名下降到中间。王女士没完没了地教导女儿,告诉她一定要找到在初中时的自信,可女儿每次考试前总觉得自己不行了成绩也始终不见提高。快高考了,女儿的成绩却越来越下滑。 点评:王女士属于无效嘱咐型。她的嘱咐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女儿知道自信的重要,但是妈妈的嘱咐并没让女儿认识到自信该到哪里去找。 建议:1.把无效嘱咐变为坦诚接受。王女士的痛苦不在于女儿成绩下降,而在于对这个现实的拒绝,这也正是孩子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正面接受失败的现实,就有机会把用在痛苦上的心思放到解决问题上。2.和孩子一起承受挫折。女儿挫折容忍力太低,因此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下一次也不行了。从现在开始,把每次模考当作挫折训练,胜不骄败不馁,让模考的胜败都成为高考的成功要素。3.练习体验微小进步。哪怕下次考试成绩只提高了分也真心和女儿庆祝战果,让成功成为成功之母。 二、动机剥夺型 案例:李峰的妈妈很着急。孩子初四了,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现在快中考了,孩子却一点也不紧张。在家写作业时,妈妈督促他抓紧写,李峰还是要磨蹭到半夜。只要李峰一坐到电视机前,妈妈就说:“都快中考了,别看电视啦。有这时间多看一会儿书,多做几道题,等考完试妈让你可劲儿看电视!”前几天,李峰的妈妈和爸爸商量准备给孩子来把奖励机制,假如孩子这次考上省重点就给他买笔记本电脑,假如考上市重点就买台式电脑可李峰听了根本不屑一顾,他知道爸妈说话从来都不算数。 点评:李峰对学习如此不在乎,父母的奖励政策是重要原因。没有奖励的时候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奖励一跟上,孩子会误以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当他和父母关系不好,或者父母奖励承诺未兑现,或者父母虽然奖励了,但是奖励的力度不够,他最有效的抵抗就是“我不给你学啦!” 建议:1.假如经济能力允许,建议兑现承诺的奖励。父母的诚信也是对考生的教育。2.今后再给孩子添置东西,最好与成绩脱钩。3.用欣赏代替奖励。欣赏是对孩子能力、努力和人格的评价,奖励有时候是用身外之物诱惑他努力。 三、攀比离间型 案例:李先生的儿子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他见儿子还不紧不慢地看电视、看漫画书,就常常督促儿子要把心思放到学习上。他还常跟儿子说:“你看你表哥,当年高考时天天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