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高考“最后一公里”高三地理最后一课六月,高考“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在“最后一课”中对核心的高频考点再次回顾、应试技巧再次点拨和考前心理再调适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在最后一课中将教学目标贯彻到底,最后再落实。一、调节心理,树立信心教给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参加高考是最重要的应试技巧。决战高考,心态第一。拥有乐观自信的平常心态,高考就成功了一半。相信自己,定会冲A成功!让“我能行”、“我能拿A”成为口头禅。好的心情,好的心态,塑造一个轻轻松松考试氛围。自信、轻松、愉悦或适度的激动、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这些品质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成绩是必然的。应对考试时的紧张焦虑方法是:第一就是深呼吸,反复做三到五个深呼吸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第二个办法,看到一片空白的时候,你眼睛盯着这个题看,可以尝试把它念出来,念念有词,心里默默念念,就是定定神,基本上就可以了。二、回归教材,融会贯通对考点中同一知识的不同案例,应以课本为例,重点掌握分析该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点应在能力层次上做文章,不必去记细枝末节。把握教材的核心和前后的联系。《必修1》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讲自然地理环境中四大圈层的特点、基本规律和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必修2》是人文地理内容,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互动,是贯穿地理学科的主线。《必修3》是区域地理的主体内容——把《必修1》和《必修2》的基本理论,放到一个具体的区域中去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最后的复习中突出以区域为载体落实综合思维和表达,具体分析思路如图: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形农业城市商贸工业交通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决定影响经济社会生态三、认真审题,规范答题地理考试坚持以能力立意,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如下图:审题是答题的基础,但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或过于兴奋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审题不细心、思考不全面进而造成失分严重。这就要求在考试过程中,严格审题的步骤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为冲A提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原理与规律讨论和探讨地理问题审题破题解题答题明确问题指向调用知识储备明确答题思路确定答案要点1.审题步骤:审题过程中“规定动作”要到位,按照“审题干材料→审题图表→审设问→审答案(选择题)”的步骤获取有效信息。2.审题习惯:①逐字逐句读题,②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领会命题的意图,③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偷换,如:大陆东岸与大洋东岸、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等,词语相似地理含义不同。④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⑤一定要在试卷上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3.选择题技巧仔细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具体要求可概括为:(1)明确题目结构。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仔细审题”是指对题干与选项要认真地加以审读,搞清题干中的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包括答案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表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特别要关注题干的“设问”,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2)搞清基本信息。①明确试题要求和提示信息。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②明确试题意图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全面分析题干的内容和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限制性(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③分析...